浅谈在中国一个县长的待遇是怎样的?
从职权来看,县长全面领导县政府的各项工作,拥有最高的决策权、行政指挥权以及人事提名和任免权。县长负责召集并主持县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,签署政府各类决定、命令和规范性文件,同时代表县政府与外界签订合同,还需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交议案和人事任免文件。
在任期方面,县长的任期规定经历了多次调整。1950年时,县长任期规定为一年;1954年延长至两年;1979年以后,县长任期改为每届三年。
“县长”一职最早设立于秦朝。秦朝统一全国后,将县作为固定行政单位,县官统一称为“县令”或“县长”。《汉书·百官公聊表》中记载:“县令、长皆秦置,掌治其县。万户以上为令,秩千石至六百石;减万户为长,秩五百石至三百石。”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秦汉制度,大县设县令,小县设县长。隋唐时期,不论县大小,县官统一称县令。宋代皇帝常派京官兼任县政,因非县令本职,故称“知某县事”,简称“知县”,这一称呼沿袭至明清。
我国古代封建官员按品级分等级,品级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。从秦至清,官员等级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:秦汉时期以“石”数表示等级,两汉分16级,最高万石,最低百石,县令多为千石至六百石,县长为五百石至三百石。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,官员以九品表示等级,县令(长)多在七、八品之间。隋唐以后,九品制基本固定,县级官员品级按县级大小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品级分别为从六品、从七品和正八品。宋代京县令为正七品,畿县为正八品,其他县令多为从八品。明朝中期起,不论县大小,知县统一为正七品,七品芝麻官一说由此而来。
值得一提的是,品级虽代表官员职位大小,但“品”和“级”是不同概念。品代表职位高低,相当于现代职级;级则是对官员政绩的奖励,相当于晋升的职称。因此,同为七品知县,因政绩不同实际地位和待遇可能有所差别。
清朝雍正时期实行官缺制度,将府州县划分为简缺、中缺、要缺、最要缺四等,以“冲、繁、疲、难”四字标准衡量,并按缺授官。清朝除京县宛平、大兴知县为正六品外,其他县令多为正七品,职衔对应,但官职多于缺位,常出现“同知”、“通判”补缺县知的现象。
作为官员,自然伴随俸禄。古代县官俸禄形式多样,包括粮食、实物和货币,不同朝代和时期内容有较大差异。秦朝至唐中期,俸禄以实物为主。秦汉官员俸禄以粟米计量,县令每月俸禄约70至90斛,县长则为40至50斛。隋唐时期,官俸调整为18等,除粟米外,还配有职分田及一次性薪炭、绸缎、纸笔和雇佣人员工资。一个中等县的县令年俸可达70石粟米、3.5顷职分田和2100钱货币。
---
二、
历代官员中,宋朝的俸禄制度尤为优厚。为了防止贪污,宋代不仅发放薪水,还有禄粟、职钱、布帛和职分田等丰厚待遇。一个正七品知县月薪可达30千文,年发绵20两、绢14两、粟20石。然而,尽管俸禄丰厚,贪污现象仍时有发生。
相比之下,明代官员薪酬则显得十分寒酸。明朝正一品官员年薪仅禄米1000石、俸钞300贯,正七品知县年薪仅有100石禄米及60贯俸钞。因俸禄偏低,明中期后贪污成为常态。
清代官俸分十等级,正七品知县年薪仅45两银,较明代更低。为稳定官员,清朝允许地方官在征税中扣取1-2%“火耗”收入,实际操作中远超此数。雍正五年废除“火耗”,实行养廉银制度作为俸禄补贴,年金额达1000—1400两,远高于正俸。该制度初期效果良好,后期腐败问题依旧存在。
古代官员到一定年纪实行退休,称“致仕”或“休致”,明清规定退休年龄为60至70岁。退休官员保留官籍,免除徭役,并享有丰厚退休待遇,确保其退职后生活无忧。
总体来看,封建官员待遇制度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对官吏的控制手段。然而,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,多数县官一旦掌权,往往以搜刮民脂民膏为生,民间流传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说法,形象地揭示了官员贪腐问题的普遍性。
---
三、
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各级干部成为人民的公仆,严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,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每个干部的基本准则。正如中央所强调:“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,想发财就不要当官。”
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重要环节,县级政府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,既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,又要领导乡镇社区发展经济、保障民生、维护社会稳定,促进国家长治久安。由此,县政府的工作极为重要,责任重大。
许多人好奇县长的月收入以及他们享有的特殊待遇。党的十六大提出“完善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,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”,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,实行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结合工资体系,科学合理地确定工资水平,实现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法制化管理。
该改革主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,理顺工资关系,合理拉开不同职务、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,增强级别激励功能,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,建立工资调查制度,定期调整工资标准,确保公务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。同时加强工资管理,监督调控地区间工资差距,逐步缩小差异。
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曾表示,中国机关事业单位约有4000万在职人员,其中约800万人在基层工作,工作条件较艰苦,工资水平普遍偏低。“有的乡镇干部工作三四十年,月工资仅3000元左右。”
他还提到,公务员工资与地区及岗位差异密切相关。一个中等地区的正处级县长和县委书记月工资大约4500至5500元,县长工资根据公务员薪酬规定实行。
---
四、
我国公务员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、工作津贴、生活补贴和年终奖励四部分构成。基本工资是县长的主要收入来源,后三项则为补充组成。
2013年公务员工资改革后,实行套改工资,基本工资(含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)成为工资结构主体。基本工资分为14档,每三年考核一次,根据考核结果调整档次。
职务工资反映公务员职务大小,级别工资体现资历和工作业绩,共设27级,与职务相对应。职务越高,级别越高,工资越高。
此外,公务员还享有生活性和工作性补贴,如物价补贴、取暖费、降温费、职务补贴、职岗津贴、住宅电话费和通讯补助等。具体金额因地区和单位而异。
通过考核被评为优秀或称职的公务员,还可获得年终奖金。
那么,县长的月工资究竟有多少呢?县长属于正处级正职,职务工资约为2100元,级别工资根据任职时间不同而异,最低为2257元,基本工资合计至少4357元。多数县长任职时间较长,级别工资通常高于最低档,综合来看,县长基本工资多在5000元以上。
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则视县财政状况而定。西部地区县长津贴较低,东部发达地区县长待遇明显较高。以经济较发达的山东省为例,县长月工资约8000元;上海、北京等一线城市县长月薪普遍超过万元。
相比之下,中西部许多县长月薪仅六七千元,待遇相对较低。四川大竹县县长月薪约7000至8000元,年收入约10万元。
一位曾在西部贫困县任县长的干部公开了其工资单:基本工资4000元,工龄工资每年60元,16年工龄计960元,补助包括车补1040元、通讯补贴180元、物业补贴200元等。扣除五险一金后,实际月收入约6000元,年收入约10万元,含年终奖金。
---
五、
该县长公开工资后,部分网民表示怀疑,质疑其年收入仅十万元,为何职位争抢激烈?
不可否认,近年来部分公务员确实存在腐败现象,利用权力大肆“捞钱”,造成少数人对干部群体的信任危机,误认为县长职位能迅速发财致富。
许多被查处的县、市一级“一把手”往往通过招商引资、暗箱操作、买官卖官等手段敛财,严重破坏党风政风,导致社会对党员干部产生误解。
正因如此,提及公务员加薪常遭反对,认为其“油水”多,无需提高待遇。这实为对普通公务员收入的误解。多数公务员无“灰色收入”,在反“四风”政策推动下,工资收入透明公开。
2015年贵州省人大代表、桐梓县县长冉贤俊透露其年薪约72300元。他强调,公务员工资改革应科学合理,既要做大“蛋糕”,又要合理分配,防止因分配不公导致人心散乱,这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。
贵州巴蜀液酒业车间主任蒲刚表示,身边公务员月薪仅两三千元,虽收入不高,但因岗位稳定,许多人愿意坚守岗位,期待加薪以增强工作动力。
近年来,政府加强对官员薪酬监管,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制度,并加大考核和问责力度,提高公务员责任感和工作压力。国家根据经济发展、财政状况和物价水平,适时调整机关人员基本工资。
多数人认为,公务员职业稳定,收入稳定,是就业热门选择。近年来“考公”热度持续升高,显示社会对公务员工作环境、待遇的认可和信心,尽管工资不算特别高,但依旧吸引大量人才。
专家指出,县级官员薪酬待遇复杂,需综合多种因素考量。政府应完善薪酬制度,加强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罩杯水果对照表图(罩杯对应的水果)山西面食全盘点,中老年品岁月香,儿童尝传统韵